“21世纪什么最重要?是人才!”这句话,大部分人都听过。能成为这个时代的人才,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。那么何谓人才?简单来说,在某个领域处理问题能力强,能被大家广泛信服的人,即为人才。
人才的核心点,在于处理问题的能力上。如果能大幅提升处理问题的能力,则一个普通人,逆袭成为人才,也是很有机会的。
那么是否有方法,可以大幅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呢?答案是肯定的。而且这个方法,很多人都知道,只不过往往会被忽视,或者不会使用。这个方法就是:应用“科学方法”处理问题。
在介绍“科学方法”之前,我们先要感谢《人类简史:从动物到上帝》这本书的作者,尤瓦尔.赫拉利博士。
博士在书中从历史、宗教、经济等多个领域,诠释了人类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。其中在“科学”这部分,更是使用了浓墨重彩,详细介绍了,科学如何让人类的发展进入了质的飞跃阶段。此书读后受益良多,其中以“科学方法”处理问题,即得益于此书。
用“科学方法”处理问题,真的会那么有效?我们来看一组数据。
公元年,全球人类约5亿,现在人类已达70亿,短短年增长到14倍。公元年,人类生产总值约2亿美元,现在人类每年生产总值约60万亿美元,短短年增长到倍。公元年,全球人类每天能量消耗约13万亿卡路里,现在人类每天要消耗万亿卡路里,短短年增长到倍。
公元年,麦哲伦的船队绕地球一圈用了3年。现在人类绕地球一圈仅需48小时。公元年,人类还只能被限制在地面上,到了年,人类已经可以登上月球。
人类这种飞跃式的高速发展,无不得益于科学方法。现代是一个科学的时代,要契合时代的发展,我们的思维模式和处理问题的方式,就需要往科学方面去转移。
科学方法,是一种思维模式,也是处理问题的方法论。要学会使用科学方法处理问题,我们首先要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。
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
承认自己的无知,是使用科学方法处理问题的前提。但是,很多人做不到这一点。比如,如果我问你:“你会不会吃饭?”,一般人的反应首先是莫名其妙,然后轻蔑地反驳:“谁能不会吃饭啊!”
如果大家都很会吃饭,哪里来得那么多肥胖,哪里来的那么多疾病?当然,肥胖和疾病并不都是因为不会吃饭所导致,但吃饭,一定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。
再比如,如果我问你:“你会不会谈恋爱?”,一般人的反应可能会略做犹豫,然后回答会或者不会。这个犹豫的过程,其实就是在变相承认自己的无知。因为承认了对谈恋爱的无知,所以才会出现那么多的,”恋爱宝典“、”恋爱技巧“、”恋爱问“等等方法论,以供大家参考。
人类是从公元年之后,才开始逐步发现,人类对于最重要的问题,其实一无所知,这才迎来了后面的飞跃式高速发展。主动承认自己的无知,才能够避免经验主义,才能够思维不再受限,才能够有机会创造出新的、更有效的方法,即科学的方法。
科学方法处理问题,也就是以数学模型的方式来处理问题。
以数学模型处理问题
数学模型,就是用数字、字母及其它数学符号,建立起来的等式或不等式;它还可能包含一些图表、图象等,用来准确描述客观事物的特征,及其内在的联系,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。
简单来说就是,凡是有目标,必有达成目标的条件;目标和条件之间,是以数学模型建立起来的联系;达成目标的条件成立了,数学模型也就成立了,目标自然也就达成了。
1.充分条件、必要条件、充要条件
这些条件分三大类,充分条件、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(充分且必要)。
有了充分条件,目标必然会达成,但是往往也存在其它可以达成目标的条件,这个条件并非达成目标的唯一条件。
有了充要条件,不仅目标能达成,且缺少了这个条件,目标必然不成立,这个条件,是达成目标的唯一条件。
有了必要条件,目标不一定达成,但是必要条件都达成了,可以逐步实现目标。
鉴于以上的分析,我们来看个简单的例子,比如做一道菜-西红柿炒鸡蛋。我们可以用数学模型来这么表达:主材(西红柿、鸡蛋)+辅料(油、盐、香料、葱花等)+工具(锅、碗、瓢、盆等)+操作方法(找人请教做法,或者从书本、视频中寻求方法)=西红柿炒鸡蛋。
主材+辅料+工具+操作方法,就是西红柿炒鸡蛋的充分条件。有了这个充分条件,必然有了这道菜。但这并不是充要条件,我们还可以花钱,随便找别人去买这道菜,依然可以达成目标。
如果我们需要的是,张三做的西红柿炒鸡蛋,那么主材+辅料+工具+张三操作,就是张三做的西红柿炒鸡蛋的充要条件。有了这个条件,必然有了这道菜,没有这个条件,必然没有这道菜,这个条件是达成这个目标的唯一条件,也就是充要条件。
至于主材、辅料、工具、操作方法,这几项单独来看,都是西红柿炒鸡蛋的必要条件,缺一不可。
2.硬条件、软条件
在完成西红柿炒鸡蛋的各类条件里,主材、辅料、工具,这几项属于看得见摸得着,且容易量化的条件,我们称之为硬条件。
至于操作方法这个条件,是相对比较模糊,且不易量化的条件,我们称之为软条件。
同样的食材,同样的工具,不同人做出来的西红柿炒鸡蛋,味道会有很大差异,问题就出在软条件上。软条件往往决定了,某个人在某个领域的核心竞争力。
硬条件比较好把握,软条件则会比较复杂。可是在数学模型里,一切都需要量化,量化之后的软条件也就变成了硬条件,即使是约数的量化,也是相对会比较容易把控的。
要做出好吃的西红柿炒鸡蛋,在操作的时候,按比例放多少油盐酱醋,用多大的火候,炒多长时间,这些都是可以通过观察、测试来量化的。
将软条件量化之后变成了硬条件,后面的事情,也就好处理了。这也就是不少连锁饮食店,在不同地区的店铺,做出来的同样食品,味道相近的原因。
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,我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,首先要寻找解决问题的充分条件或者充要条件,只要具备了这两个条件的任何一个,问题必然解决。
如果暂时没有充分条件或者充要条件,我们就将充分或者充要条件细分成必要条件,将必要条件逐步达成,问题也就逐步得以解决。将充分条件或者充要条件做细分的时候,我们需要做到足够细,且梳理归类,才容易处理问题。
如果在处理问题的时候,有软条件的存在,我们需要遵循数学模型的逻辑,将软条件量化为硬条件,以便于更方便去逐步解决问题。
我们再来看一个相对复杂的例子,比如做某品牌产品的营销。我们可以用数学模型来这么表达:产品端(设计、研发、制造、供应等)*资金+市场端(需求分析、竞品分析、品牌推广等)*资金+渠道端(线上渠道、线下渠道、直销渠道等)*资金+客户端(客户选择、客户谈判、客户培训等)*资金+服务端(产品端、市场端、渠道端、客户端四个方面的统筹)*资金≧某品牌产品营销。
这个问题比较复杂,很难一步找出来,充分条件或者充要条件。我们只能把它细分成,一系列必要条件,分别去达成,细分后的必要条件都达成了,则目标也就达成了。
产品端、渠道端、客户端,这三个条件,我们可以先看作硬条件;市场端、服务端、资金使用,这三个条件,我们可以先看作软条件。
硬条件只要拆分得足够细,是一定容易量化的,量化之后实现起来就容易多了。
比如渠道端这个硬条件,我们拆分之后,分成线上渠道(主要指电商、自媒体等线上平台)、线下渠道(传统卖场等渠道)、直销渠道(直接面向终端用户的渠道,比如大客户销售、行业销售等)。
这每一类渠道有哪些,是一目了然的,哪些渠道需要我们布局,哪些渠道需要舍弃掉,是很明确清晰的。
软条件需要仔细打磨,将不容易量化的部分,通过观察、测试、统筹等,做到可以量化,量化之后,做起来也就容易了。
比如市场端这个软条件,我们拆分之后,分成需求分析(产品面向的消费群体是什么、这个群体的消费层次是什么等)、竞品分析(针对这消费群体的竞品是哪些、竞品的市场动作是什么等)、品牌推广(在哪些媒体做品牌推广、品牌推广的具体文案是什么等)。
这每一类市场方面的条件,大都需要通过观察、测试、统筹等手段,进行数据整理,最终量化成数据。量化之后,处理起来也就方便了。
遇到问题,我们要习惯先去找出,达成目标的充分条件或者充要条件。若无法一步到位,那我们就将充分或者充要条件细分成必要条件,来逐一达成。
硬条件细分之后,一定可以量化,按量化之后的数据逐步实现就会很容易。软条件需要仔细打磨,通过一些数学手段,实现量化,再处理起来就会容易很多,软条件往往也是提升竞争力的核心条件。
我们要逐步养成,以数学模型来处理问题的习惯。避免遇事焦虑、不知所措。沉下心来,仔细分析、打磨,可以做到事半功倍,成功处理问题指日可待。
科学方法处理问题,不能仅仅停留都处理问题上,我们还要养成复制传播的习惯。
新能力的复制传播
科学方法,不能仅仅停留在处理问题上。我们还需要将取得的新能力,传播出去,便于更多的人学习、借鉴。
学习、借鉴来的能力,通过实践验证,发现问题,再进行方法的完善;完善之后的方法,再次传播,以此逐步优化,才能创造出更为有效的方法;人才才能凸显而出。
养成新能力传播的习惯,整个人类处理问题的能力,才能得以快速进提升,人类才能得以不断进步。